强管理 提效益⑩ | G105龙南改建项目:绿色增效 精管细控提动能
G105龙南改建项目团队秉持“价值创造”理念,围绕绿色施工、科学施工组织及动态管控精耕“管理田”,在提前实现产值目标的同时,持续打造生态友好、履约出色的高品质工程。
创新赋能,技术驱动实现绿色降本
龙南素有“围屋之都”和“生态王国”之称,项目自进场以来就将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作为重要准则,因地制宜、实践创新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。
龙南作为江西赣州的“南大门”,在亚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和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下,形成了具有“酸、瘦、板”经典特征的红壤土,对施工环保管理要求极高。

面对土壤本身易侵蚀、稳定性差的巨大挑战,项目部提出了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、全程管控”的施工思路。在满足稳定性的前提下控制坡率,有效降低坡面流速,减少侵蚀;同时采取“开挖一段、防护一段、绿化一段”的分区作业、分段施工方式,避免大面积同时开挖,缩短土壤裸露的时间;并针对红壤酸性强、贫瘠、直接绿化困难的特点,充分发挥项目技术与设备优势,选取耐贫瘠、耐酸性、固土能力强、根系发达的本地草种,将种子、肥料、土壤改良剂、粘合剂、保水剂等与水混合,成功改良坡面土壤。通过该施工方法,项目降低综合成本18%,水土流失减少70%,实现了降本增效与生态环保的多重效益。
有机调度,穿透式管理发挥组织效能
项目全长19.761公里,上跨濂江并下穿大广高速公路、赣深高铁,沿线经过低山、丘陵等多种地形,战线长、点多面广,施工组织难度大。项目根据不同的现场环境将全线划分为四个工区,通过项目部“一个中枢”指挥多个终端,实现对各工区、各班组的层层穿透式管理,实现进度及资源的高效调控。

以工区划分为抓手,项目部实时跟进各方施工进度和需求,动态优化全链条材料调度与周转效率。全线多达50处深挖路堑以及高填路基施工点,取土调运极为不便。路基施工中,项目部通过BIM等专业软件进行精确的土方计算和调配规划,确定挖填方关系,避免二次转运或废弃;同时优化场内临时道路系统、实时调度和通信,优先选择运距最短的配对进行土方调运,提升了土方的周转效率,达到了各工区间挖方和填方量动态平衡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消耗,提升约20%的路基施工效率。
围绕水尾大桥、料足段大桥、下范屋大桥施工以及全线平行流水和交叉作业任务带来的管理压力,项目部将工程量充分细分为可量化的“作战单元”,将关键节点目标层层压实至各工区和班组,每个成员岗位职能区块化,在各工区内划分管理前后台,避免了“各自为政”,确保施工效率最大化,实现以小节点保大节点。当前,项目路基施工已完成96%以上,料足段大桥完成全幅梁板架设、水尾大桥完成半幅桥面铺装,向实现全线贯通目标不断迈进。
全流程精控,细节把关推动资源高效运转
身处省外,供应链延长,资源调度半径增大,更需要物尽其用。项目严格依据集团下发的行为规范,把控全流程各关键环节,将精益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每一处,通过狠抓细节,驱动各类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和高效运转。

在物资管理中,项目始终坚持方案引领,由物资部牵头对节点工期和施工计划进行“沙盘模拟”,从不同地域物资的价格差异、运输路线的优化,到当地劳务资源的摸排等均纳入预先规划的范畴。通过“先算后干”,从源头上避免了因计划不周导致的“资源闲置”或“紧急断供”,为施工奠定了高效的基调。同时,项目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,工程部定期模拟规划每台设备的使用时间、工作面和任务,编制详细的设备需求计划,确保设备进场及开工,以设备零闲置、效率最大化降低机械租赁成本。
施工环节是资源消耗的集中点,项目实行标准化与动态化的施工协同模式,一方面强化原材料进场检验关,对水泥、钢材、沥青等关键材料实行“批批检、车车查”,杜绝质量隐患。另一方面在现场施工中实时把关,实行旁站监督与巡检抽查相结合,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,实现关键工序影像资料上传、质量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预警。利用无人机航拍进行大范围土方施工进度与质量监控,实现毫米级的精度控制,以一次性高质量完工让每一寸资源都用在刃上,实现最大的节约。
在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上,G105龙南改建项目团队将铆足干劲、全力以赴,紧扣各项任务,从精细化管理中要效益,实现高效履约,为助力江西“南大门”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上满意答卷。